如何用基本面對沖來應付熊市

剛剛去發哥演講,其中有張投影片貼了三張圖,左邊是一位我認為蠻厲害的中國價投基金,右上角是波克夏跟大盤的比較,右下角是波克夏跟ARKK的比較。(圖一)

身為一個曾經多年的價值投資者,還是非常認同其理念,也認為在此方法精進很有機會打敗大盤,但其困境是會每隔幾年就遇到持股逆風期。看長期走勢那短短的回檔感覺沒什麼,但其實當下的體感很痛苦。1999年許多阿狗阿貓追網路股績效噴上天時,當年波克夏因為籌碼流出,股價大跌,知名雜誌封面標題下:華倫,你怎麼了?然後一堆少年股神受採訪說巴菲特那套過時了…

當然巴菲特本人不在意,但就我的觀察,大部分的投資人在逆風期撐一年差不多是極限(別忘了今年才過九個月)。

巴老多次說過,買股票只管基本面(內在價值),股市多年不開盤還是中間腰斬他都不管,有這層體悟的人再去做純價投。

我本人身邊有很多純價投很優秀的朋友,有的看基本面之深,幾年抱出幾倍股,有的很會撿便宜,風控也很好,他們就非常有耐心,能忍受數月至年的不順,但長期績效都是不錯的。

如果你跟我上述朋友一樣有如此的心性,那文章看到這裡就可以了,我下面是講給想控制績效回檔(DD)的人聽的。

—-

控制DD有很多方法,這篇只分享基本面手段(如果是交易面,之後如有其他企業演講機會再聊)。

用基本面控制DD的想法很簡單,就是要有一定的空單,讓盤不好時幫你補血。

首先分享三個價投大師,這三位不是什麼阿狗阿貓,都是許多優秀價投朋友的偶像等級。(下面描述如有錯誤,歡迎指教)

1.Goel Greenblatt

寫了一本”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”,年輕小資金時做到年化40%,後來有去哥倫比亞大學教價投,學術與實戰兼具。

然而,近年開的基金中,一開始印象中是做多一籃子低估,做空一籃子高估,績效不怎樣,後來覺得這樣會輸大盤,於是決定再疊加上100%大盤,變成:

100%大盤 + 多90%低估 + 空90%高估

總部位變成280%,淨部位維持100%。(圖二)

他想要買大盤,然後另外賺到多低估跟空高估的錢。

官網理念和績效
https://www.gothamfunds.com/Funds.aspx?FundID=5

在我看來,這樣做是相當危險的,如果大盤跟低估股都崩掉,但不知為啥高估的那籃子猛嘎(例如過去的網路股跟生技股),那這支基金就會爆掉。

不過近七年績效看起來,總績效跟大盤差不多,有過領先也有過落後。(圖三)

2.Bill Ackman

很多人很愛的投資者,因為他有不少很秀的操作,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是疫情崩盤前一個月買一堆put爆賺,然而拉長來檢視,八年的時間,股價從23元到現在只有31元。(上市公司績效跟私募有點小差異)

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這種吃主觀又重押的風格,很容易大好或大壞。(圖四)

2015下半年,因為重押VRX,崩了還繼續攤平,2016年初跟股東說別怕(我有看那封信)。這家藥廠收購罕見疾病專利後,惡意漲價數十倍,看準病人不敢不買單,被蒙格罵沒人性,結果後來自己被爆出作假帳,Ackman應該虧超過八成慘敗停損。

再來就是著名的賀寶芙大戰,他一直認為這家是老鼠會,上線賣夢想給可憐的墨西哥人,逼他們囤貨,Ackman花了數億元調查(應該算基金的公帳?),結果引來另一位大佬Ichan來對做,鎖籌碼嘎爆他,纏鬥幾年,Ackman最後也是慘敗收場。

一直到他這兩年開始認錯,績效才有起色。

他的強項應該是做一些傳產的Actvist,優化管理層。

3.David Einhorn

沒有他公開的長期績效圖,只有他每季的股東信,不過簡單來說就是慘。

多一堆低估的價值股,空一堆他認為高估的科技股(亞馬遜、特斯拉…),而且空單是死撐那種。結果前幾年常常遇到低估的沒漲,空單被嘎爆。

—-

呼,花了那麼多篇幅,有啥啟發呢?

他們三位不聰明嗎?就我所知,這三位應該都聰明到爆,但為什麼績效不如意呢?

除了空單不能撐,要短打,要有催化劑(基本面、技術面、籌碼面都可以)。其實做基本面的多單,最好也都要有催化劑。

換個方式問,哪些產業或公司在未來一年內會很好,損益表將大幅進步,而且市場還沒注意,所以股價還沒被炒高?(做空反之亦然)

台股見過多位績效驚人的基本面大神,只有因為看好某種競爭力而長期持有是遠遠不夠的,他們非常強調股價發動時間要快,股價反應預期的消息後就要換股,將週轉率提高。

我認為台股是全球最適合如此做的市場,一來是台股本身就提供最多的數據,不僅讓用功者容易發現洞見,也有利價格迅速被後續的消息催化,不會像美國或中國價投有多年價格不回歸的窘境。

二來是台股本身的產業特性,許多股票都是供應鏈,會因為供需忽然一兩年訂單大好、報價大漲,等到之後供過於求又大壞。這不只影響營收,因為都是製造廠,會影響稼動率,營業利益率也會波動劇烈,所以EPS會起伏非常大。

三是台股的市場習性,台股會對一兩年內的短中期利多利空過度反應,導致本益比的調升或調降波動劇烈。若以哥倫比亞大學教的純價投,估值就是DCF,長期未來自由現金流折現,那麼iPhone零組件供應鏈根本就不應該因為一時的訂單大好,本益比被調到超過20倍,這產品能賺超過20年嗎?但偏偏台股就是會這樣反應,因為主導訂價權的法人們就會這樣追。

EPS爆增,本益比調升,帶來的就是數倍股。然後過幾年不行了,EPS和本益比又暴跌,股價回到原點,這就是台股許多電子股的宿命。看過很多高手可以同一支做多上去,然後再空下來,玩的不亦樂乎。他們難道比美國價投大師聰明嗎,其實沒有,只是如蒙格所說,要釣大魚,要先找到有大魚的池子。

因此,無論是多空單,抓好催化劑,發生後無論賺賠,馬上走人換下一筆交易,多單就不至於苦等不到價值回歸,空單也不至於被嘎爆還死撐。基本面功課若做足,勝率和賺賠比都會不錯,周轉率也比純價投高,總的下來,確實能做到高報酬卻又低回檔。

談如何降DD在此時此刻很應景,空頭年可能比較聽的進去,以上是基本面部分的分享,參考看看。